当然,如果从佛教的角度看,疯子和植物人也并不是真正在这种境界中。
并认为编写中国哲学史有两层困难:一是材料问题,二是形式问题。在这一点上自觉地回到1957年会议讨论的问题。
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冯友兰也认为中国哲学史的写作要参照西方哲学,其说: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从形式来看,尽管冯友兰还没有完全走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但在内容上其却表现出了从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趋势。(1)51关键是如果没有一个参照,这种自己讲是不是中国哲学。以此意义看哲学,则中国旧日关于宇宙人生的那些思想理论,便非不可名为哲学。
仁学在儒学发展史上不断被论说,本身就表明了仁体是不断显现的。因此,这部著作实际上并非一部真正哲学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史。惟有此山林湖海,渔樵活计,尔与我两相依,须富贵何为?渔兮樵兮,一邱一壑,朝斯暮斯。
准此,则真正之隐逸既不必也不能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身隐,只能是即名教为自然的心隐,如郭象所云: 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叹人生,功名富贵,朝成夕败,有命自天。话说孔子在杏坛弦歌鼓琴间,有一个须眉交白的渔父前来听琴。明日重逢,阴晴又未知,且随天时。
依彼等所见,既然名教乃准天地之性,求之自然之理,拟议以制其名,因循以弘其教,辩物成器以通天下之务者[东晋·袁宏:《后汉纪》卷二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六段戒守仁心樵曰:志不在鱼垂直钓,心无贪利坐家吟。
],毛敏仲在二歌的基础上创作《渔樵问答》是完全可能的。第二段培植春意渔又诘之曰: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伐之为薪,生长莫达。第七段今朝会遇,聚谈日影移。自此之后,这种隐逸思想和隐逸者一直是传统中国思想和生活世界的一道独特风景。
此类人深达大道本源,远离俗世一切纷争,已从避人之隐升华到避世之隐,不因人我之见而动其心,确实能够得到超乎前一类隐逸者的自由。[关于隐逸问题,作者将有专文论述。撇却许多闲愁,又何忧?第四段晓起带月行,披星卧月眠。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
避人隐逸、避世隐逸抑或即世隐逸?——《渔樵问答》曲意解读 内容摘要:古琴曲《渔樵问答》的作者可能是浙派琴家毛敏仲等人,后来由于宋室南迁,遂派演出岭南系和萧鸾系两个谱本。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屯,强亲者虽笑不和。
为了弹好此曲,遂对此曲的源流、特别是曲意进行了比较集中的了解,略有所得,不敢自专,愿与大家分享。仰观那悬崖峭壁,峻坂高峰,飞泉瀑布,随意纵横。
由于他们以万物平等之心应世,因此既无须避人,也不必避世,已经超越了前述意义的隐逸内涵。闲谈今古,何羡重茵鼎食,悬佩紫授,并那戴着金貂?月白风清,受用不了。撇却许多闲愁,又何忧?第四段晓起带月行,披星卧月眠。到了北宋,邵雍创制畅论阴阳化育之端,性命道徳之奥[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九段适意全生渔乃喜曰:不惟萃老溪山,还期异日得志见龙颜。本文先据吴景略传本简要分析该曲表现曲意的方法,再略及两本之异同。
《理性元雅》、《兰田馆琴谱》本歌词同样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渔樵的山水乐趣,而且随天时,惟有渔人樵子最便宜一语则将意境翻上了一层,谓只要隐逸者随遇而安,即使他身居红尘,其心也无异于山水之间,这自然更倾向于即世隐逸思想。相对而言,岭南系指法简洁、拟声性弱、旋律明快,当更接近原谱本。
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第八段山兮自苍苍,水兮自茫茫。此后,以类似渔樵形象为题材的词画作品接踵而起,人们不断将渔樵咏诸于教坊、形诸于丹青,渔樵俨然成为有识之士效法的理想生活的偶像。
],毛敏仲在二歌的基础上创作《渔樵问答》是完全可能的。渔樵相遇,两相问曰:渔之乐,其乐何如?樵之乐,其乐又何如? 第三段上友[‘友原本作‘支,当误。位于二弦,专之而为商调,有情叹之意。总体上说,时人对其关系有三种看法:一、溺于名教而不知自然。
婆娑岁月,尔我尽悠悠。雪深泥滑兮,怎奈如何?险危坡,要斟酌。
依庄子所说,隐逸就是一种养身葆真之道,而隐逸的根本内涵是德隐。丝纶斤斧作生涯,世事休管蹉跎。
第八段开始进入第三部分,主要描写水上泛舟之乐,重峦叠嶂的青山、微波荡漾的绿水、随波轻摇的扁舟、相忘江湖的渔樵毕现于指下,令人流连忘返。萧鸾系谱本先为纯器乐曲,自杨表正《重修真传琴谱》将别行的同名歌词配入琴谱后,就有了与器乐并行的琴歌本。
前者不好说,后者则可略加论析。该谱本旋律相对紧凑,指法简便[黄景星云:此曲各谱不收,而时下初学者每从此入门,为其指法简便也。披粗衣,餐淡饭也,草舍团瓢。]明陈大斌说此曲乃其师李水南作品[明·陈大斌:《太音希声》第三册《渔樵问答·解题》,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清·黄景星:《悟雪山房琴谱》卷三《渔樵问答·解题》,龢宣藏本。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拏音而后敢乘。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屈原集校注》下册,第758页,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又见岭南派传授本《古冈遗谱》。
到了现代,此曲不仅是古琴界竞相弹奏的曲目,而且已是我国民乐经典乐曲之一。第五段危岗禁足看他[看他,《太音希声》作频来。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